1. 首页
  2. 问题详情

"诽谤"一词有何来历?

2020-02-23

谢谢邀请,“诽”是背地议论,“谤”是公开指责。

以不实之辞毁人:唐元稹《同州刺史谢上表》:“然臣益遭诽谤,日夜忧危,唯陛下圣鉴照临。

进谏:《周书·柳虬传》:“伏惟陛下则天稽古,劳心庶政。开诽谤之路,纳忠谠之言

诽谤一词原为褒义。关于此还有一段故事呢?

战国中期,齐威王田因齐采纳邹忌进言,大刀阔斧整治吏治期间,立与人等高诽谤之木,上挂木牌,国人隶农,百官商贾均可对时政加以评点进言,书之于木牌之上,定期由官府收集木牌,直送齐威王处。由此,齐国官风大为改观。此时,诽谤一词实褒义也

当然现代还有诽谤罪(刑法第246条),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,足以贬损他人人格,破坏他人名誉,情节严重的行为。

首先谢邀,“诽谤”一词最早是褒义词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建议广开言路(详见战国策:齐策),其中一条措施就是在齐国大街两旁张挂起了《诽谤令》(群臣吏民,能面刺寡人之过者,受上赏;上书谏寡人者,受中赏;能谤讥于市朝,闻寡人之耳者,受下赏)。根据这道令,齐国大小一百余座城池的主要大街,纵横齐国全境的十余条官道两旁,都立起了“谤木”。这种“谤木”与人等高,官道旁每隔五里立一块,城池街道每隔三十丈立一块。实际上是在一根粗大的木柱上方,钉一块大大的方形木板,专门供民众在上边或写或画或刻,评点官员,抨击时政,或提出自己的国策主张(又有赏又能喷,何乐不为?)。这便叫“诽谤”。写有字画的谤木必须全部上缴朝堂,不得在任何地方官员扣押。

齐威王的这一道《诽谤令》,的确是广开言路!它大大激扬了齐国的民气,人人都觉得自己可以向威王进言。大小官吏则觉得时时有民众督察,不敢有丝毫懈怠。事实上,齐国真正清明的吏治,正是从“许民诽谤”开始的(令初下,群臣进谏,门庭若市;数月之后,时时而间进;期年之后,虽欲言,无可进者)可见,效果非同一般。但在齐威王死后,齐宣王即位为王,齐国官场奢靡安逸之风倏然复燃,诽谤之木越立越高,逐渐人不可及也,书牌进言事便成了天下笑谈,由此,千百年后,诽谤一词便为现世所用之贬义也。

本问题和回答均来自本站网友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wangfa.cn/question/358

相关问题